思政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思政教育

【我和我的导师】(8)我与导师的两三事

发布时间:2021-06-08  

我与导师的两三事

最温暖的瞬间,有时来自于生活中最微末的琐事。进入博士阶段学习已有小半年的时间,期间有忙碌的课程、紧张的学习任务、多重身份的交替,但也有颇多收获。在此记录我与导师间的两三小事,作为这段学习生涯中一段温馨的回忆,以便今后能够时时勉励自我。


做人,当卑以自牧

我的导师是张志杰教授。入学后与导师的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在开学典礼的现场,彼时我正紧张地准备一个开学典礼发言稿,张老师的出现一下子疏解了我的紧张心情。“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我对导师的第一印象。“谦逊”是张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待人接物他从来没有一点领导的架子,跟学生谈话也都是娓娓道来、认真聆听,与他对话,就像和一个老朋友促膝长谈,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感和亲切感,张老师日常工作非常忙碌,隔一段时间也总记得惦记问问我,最近的思考和感悟是什么,有没有新的收获,还会时时和我分享一些他的工作感悟。每一次的交谈虽然短暂,可总能从导师的言谈中有新的收获和启发。在科研和教学中,他也时时保持谦逊,坚持讲授多门课程,坚持笔耕不辍。正是从张老师的各种工作细节中,我读到了一位研究者应有的谦逊,一位长者应有的温润和风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做人、做研究者,当如吾师。

做学问,当厚积薄发

张老师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认知心理学。学期中,我对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有过焦虑和迷茫,几次和导师进行沟通讨论。张老师每次都劝慰我说,做学问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切勿急功近利,言谈中,老师给我的几点建议我受益良多。他指出,做学问是一个从自我出发,与世界不断交互的过程。首先应当有问题意识,保持学术阅读兴趣和习惯,要多读有关期刊,多读英文原著,多读课程参考引文,通过阅读可以及时获取学术前沿信息,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其次应不断思考,要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工作实践,反复思考,明确研究的切入点;再次应该不断练习,通过小文章、小论文的写作练习自己的逻辑构建能力和书面表达技巧,才有可能在更坚实的基础上建构学术论文。“厚积薄发”是张老师常常提到的一个词语,不要怕坐冷板凳,不要怕前期投入多,周期长,“墙高基下,虽得必失”,唯有脚踏实地,打好基础,学术成果才能水到渠成。

生活中,做时间的朋友

张老师在平衡工作和科研方面也常常会给我一些贴心的建议。在职学习的我,特别是在时间和精力分配上,确实遇到了一些困扰。张老师给了我三条建议,第一放松心情,做好当下。正如他常常勉励我,没有必要为明天的事情在今天忧虑,而应该集中力量去做好当下的事情,认真生活,感受校园四季的变迁,潜心科研,领略学术的魅力;第二制定长期的规划,按时完成各项规划,在科研上,张老师对我的要求一直都很严格,博士学习的每一个阶段应完成的关键任务他也时时提醒我,要做好各个节点把控;第三,与时间做朋友,不辜负不虚度。要把时间和精力分配在主要、关键环节上,要做时间最诚实的朋友,没有捷径可走,做好时间的管理和分配,高效的完成学习、科研任务。

“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与导师的相处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感悟的过程,感恩相遇、相识、相知。


教育学院

2020级博士研究生任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