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榜样
当前位置:首页>>思政教育>>身边榜样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谈科研(二)

发布时间:2020-10-12  

随着新学期的开启,研究生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开始啦!如何走好学习科研之路,更好地提升自己呢?我们特地邀请了2019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进行经验分享。今天的主角是一群“超女”。

张英慧,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间分别以共第一作者和第七作者在国际刊物《Plant Physiology》发表SCI论文2篇,主持省级研究课题1项。

科研感悟:兴趣是前提,毅力是关键。科研是一项很艰苦的任务,在尝试探索中前进。搞科研就像玩荒野探险游戏,不知道那条道路有宝藏,并且每条路可能都有无数障碍需要我们努力跨过去。科研生活充满挫折、失败和痛苦,但苦过累过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没有兴趣搞不成科研,没有毅力搞不好科研。

保证时间才有产出。任何一项工作必须付出时间和心血才能有成果,科研更是如此。“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同样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认识我们所研究的事物。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必须保证自己的科研时间。

阅读要有选择。对于研究生,了解自己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很重要。但我们要有针性地选择高质量文章进行精读,其他的有选择地泛读,否则容易过度耗费我们研究生期间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此外还要时常关注新发表的文章,培养定期阅读的好习惯。

加强学术交流。科研不能闭门造车,加强本学科内部、跨学科的交流才能使科研探索进行的更快更好。研究生期间要多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多听学术报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交流可以填补我们的知识空缺,启发科研思路,创新研究方法。

刘静敏,物理学院2017级凝聚态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得2019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9年真知奖学金;2018年河北师范大学优秀学位论文;完成河北省创新资助项目“波长可调谐爆发模式脉冲光纤激光光源研究”项目,结题考核优秀;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2篇,EI收录论文1篇,会议论文2篇。

科研感悟:回首科研生涯,从选题到进行研究,论文发表,一直受到导师和同门师兄兼老师的指导和鼓励。我的选题受到了一篇2017年发表于science上的期刊论文的启发,选题之初,在课题组组会上进行了多次讨论,为了文章中涉及的实验细节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调研与阅读,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常常将获得的实验现象记录在册,随时总结整理;另一方面,在理论研究上,为了构建实验研究的模型,自学了MATLAB,也因为一些疑难问题多次与国外课题组人员邮件交流;课题组鼓励参加国际性会议,以便获得科学技术前沿动态,同时可以与同行业科研工作者进行有效的交流,现在受到疫情的限制我转而听一些网络在线的学术报告,以便了解所做行业的实际应用。总结起来,经历过泡在实验室的惆怅,受到否定的沮丧,也经历获得阶段性成果的喜悦,实验室奉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之态,让我们能及时将自己调节到正常的轨道上,及时有效的进行未来的工作,很幸运能处在这么好的环境,也很庆幸自己能走上这条道路。科研之路道阻且长,行远自迩,行则将至,希望与大家共勉。

张勃,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间参与实验室钙调素对热激相关的质膜钙通道CNGC6活性调节的相关研究,在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发表SCI论文一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1项;获得国家奖学金1次、学业奖学金2次。

科研感悟:学习不是游戏,也许一开始我们并不会很快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但只要坚持下去,逐渐会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骄傲。研一初始的我,对所选专业的理解仅仅来自于大学课本,头脑中都是些概念和理论知识,未能透彻理解,也难以应用到试验中。一篇文献读了几天还是不能理解,一个简单的试验重复多次结果还是不尽人意,尽管自己在努力,仍感到试验的枯燥与时间上的压力。我要感谢导师在科研方向上的悉心指导,师兄师姐在试验操作过程中的耐心帮助,在试验室这个大家庭的帮助下,我才开始进入到科研生活中。经过两年多的学习,我开始体会到科研的逻辑。阅读文献,理清思路,学习方法,不断的重复试验,我们不是在枯燥地复制每一天,而是在积累最后的水滴石穿;负面的试验结果不是对努力的否定,而是再一次出发的信号,最终论文中美丽的图表足以让我们忘却这背后的汗水。科研是一条艰辛而漫长的路,我们都应以一颗平常心,踏实勤奋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

邢业凯,文学院2018级文艺学专业研究生。2019年共发表4篇论文:《共产主义视角下的刘慈欣科幻小说》发表在《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6期;《赏析电影<影>中的意象雨》发表在《唐山文学》第6期;《浅析严羽“妙悟”说与王夫之“现量”说的异同》发表在《北方文学》第9期;《席勒美学中的崇高理论研究》发表在《长江丛刊》第6期。主持河北师范大学2020年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章学诚文艺思想中的‘神妙之境’”。

科研感悟:杜牧曾说:“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意为我们做学术不能像看花一般流于表面,而是要寻根究底,才能领会事物的本质内涵。自从收到录取通知书,正式成为河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的一员开始,这句话便一直在默默指引着我,让我在学习的道路上始终不忘初心,不忘“拔其根”。研一期间,在导师毕日生教授的指导下,我不断的探索自己学术上的无限可能性,分别从“马列文论”、“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三个不同研究方向入手,尝试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学习领域,因为张载曾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能够支撑我们在学术道路上走的更远。在这期间,我发表了不同研究方向的论文并获得了2019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也逐渐找到了自己最为感兴趣的科研领域——“赛博格”与“后人类”文化研究领域,并开始大量阅读相关书目。研二下半学期,在毕日生教授的帮助下,我终于确定了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即“唐娜·哈拉维赛博格理论研究”,并开始着手准备毕业论文的写作工作。正是之前的科研经历帮助我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为之后的毕业论文选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获得2019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则是对我的激励,激励我将三年的学习成果凝聚在毕业论文中并以最好的状态呈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正是对所有美好过程的完美诠释吧。

于心雨,生命科学学院2019级细胞生物学硕士研究生。2016年荣获河北师范大学校级“创新杯”科技创新优秀奖(主持人),2019年在《PLANT PHYSIOLOGY》发表SCI论文一篇,荣获2019届河北省普通高校优秀毕业生。本科期间多次荣获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荣获校级专业二等奖学金,并在第十九届河北省大运会中荣获女子七项全能第七名。

科研感悟:初入学时,我们对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与热情,但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正逢学院开设了生物科学真知实验班,带着探索生命科学奥秘的想法,我加入了这个班级,开启了我的科研篇章。

想要做好科研,文献阅读一定少不了,多读文献会使你的思维更开拓,面对课题更有想法,也要及时与导师沟通,导师可能会解救困顿中的你。科研之路是一条长远的路,没有什么捷径,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学习知识与技术,强化自己的实验技能,渐渐地就会使自己有一个提升。

能够获得国家奖学金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这份荣誉对我来说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我会不忘初心,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