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队伍
当前位置:首页>>队伍建设>>导师队伍

战“疫”专栏│直播间里的磨玉、解玉、琢玉人

发布时间:2020-04-18  

最近,历史文化学院2019级考古硕士研究生周天路因为获得一个特殊的特等奖非常高兴!这个特等奖,源于一门课程,一位导师。


近日,一门“石器实验考古”课在河北众多大学生和考古人士的朋友圈传开来。这门课有视频、有比赛、还可以参与投票,很是热闹。这是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赵海龙师生在线上模拟古代制玉技术开解玉料。本来相对枯燥的一门“石器实验考古”课,却因为任课教师的创新性探索实践让选修此课程的大学生兴趣盎然,并引发了众多微信好友的围观、参与和点赞。

为保证实验课程在线上顺利进行,赵海龙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将实验内容统一调整为“应用原始方法开解玉料,记录痕迹变化与效率,体会制玉难度”,并分成切割与钻孔两大任务(这也是古代玉工制玉最基础的工艺),让同学们动手实践后形成实验报告,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本来,赵海龙还担心选修的同学会有抵触,因为光找齐本次实验所需材料、工具就是个麻烦事儿。但没想到,同学们热情很高。从3月4号开始,同学们开始定期以会议视频形式,汇报阶段进展,交流实验经验,开展“云端解玉”,气氛十分活跃。他们开动脑筋,充分发挥创新精神,找到的材料五花八门,工具如衣服挂、绳子、砂子、笔芯、竹子、PVC管子、木板、纸板、夹子、钳子等等齐上阵,“直播间”里弥漫着砂子磨玉的“嚓嚓,沙沙”声,一片热闹景象。

见同学们兴趣被调动起来,赵海龙又组织了一次“解玉”比赛。将网课通过指定合作公众号以文、图、视频的形式定期推送,邀请专业人士和大众评委依据同学们的创意、进度、效果等方面作为评判依据,选出特、一、二、三等奖。这个比赛,令线上教学掀起了一个新高潮。

4月1日,经过大众评委与专业评委在线投票,比赛正式结束,同学们在线唱票,评出了相应奖项。

特等奖获得者2019级考古硕士研究生周天路说:“通过这次实验,我不仅了解到古人关于玉料切割和加工的方法,而且培养了自己的耐性和创造力。勤动手,勤动脑,也许一个考古视角的发现就在灵光一闪之间!“

赵海龙认为,不管线上线下,好的课程都要促使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开动脑筋、积极创新。这是一次特殊时期的考古实验课,解玉定心,停课不停学;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转自《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周洪松)

(原标题为:一次特殊的大学线上考古课)



导师简介

赵海龙  2012年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得史学博士学位。2009年取得考古发掘个人领队资质,曾参与、主持国家文物局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计20余项。2013年就职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泥河湾考古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为人类起源与演化、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实验考古学、考古技术与应用等。主持、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专业论著多篇。